最近有2位認識不久的新朋友,在一次聚會裡跟David聊到咖啡的烘焙問題,他們也算是咖啡發燒友,對於許多的烘焙手法及流派都算是多有涉略。所謂自古文人相輕,像這種主觀意識較為強烈的議題,我大都不喜歡碰觸,因為講到後來還是會各執己見。一般我的做法就是乖乖當個聽眾,一路陪笑最安全…哈!!
David曾經跟大家分享過,我的烘焙手法算是比較偏北歐烘焙(但是我記得這個名詞似乎是我們台灣人自己發明的),我烘焙的原則是盡量將每一隻精品咖啡的原始風味發揮到最大化,烘焙的節奏不要太過複雜,力求穩定。焙度來說一般都會比坊間的稍淺一些,但是因為台灣人的喜好普遍怕太酸的調性,因此我會在進入一爆前"稍微"磨酸一下,不過真的是只有"稍微"….哈..
一般來說咖啡的甜感會在一爆密集的尾段達到最大化,我也大都是在那附近下豆,然後用冷氣強烈降溫,讓它鎖住最佳的風味。這樣的烘焙手法有一個缺點,就是比較無法掩飾咖啡的瑕疵,因此我都要選擇高品質.當季新鮮的咖啡豆,如果咖啡的品質不好,很容易在風味表現上產生明顯的異味!
近幾年台灣的咖啡水準越來越高,消費者會喝咖啡的比例也逐步提升,這對HOFFE COFFEE來說絕對是好消息,不過大家如果可以摒棄門戶之見,互相交流學習,我想,對台灣咖啡的整體環境來說絕對是會有更大的助益。